考前的蹉跎岁月

ZN

    说起高考前的蹉跎岁月估计每个同学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也来给大家凑个趣.
 

1)历史背景
   文革开始时我刚小学毕业,高小是完整的念完了,因此自认比文盲要好点,呵呵!"文革"期间在家混了两年,后被就近分配到一所中学"复课闹革命".但在家混的那两年我倒觉得并没完全荒废,许多中国的历史名著,还有许多革命历史小说,例如《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等,大概都是在那两年内看完的。后来的两年的中学(68-70年)学到什么? 现在基本上没印象了.只记得老师说过材油机和化肥生产什么的.噢,还会喊一句"Long live chairman Mao":).70年末被分配去一工矿企业,当上真正的产业工人.刚到那里时和当年的大庆油田也差不多,从“干打垒”开始创业。尽管也很苦,但凭良心讲。不管是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我的处境都比我去农村插队的姐姐要好一点.毕竟每月有几十元入帐。穿着企业里发的劳动布工作服(其实就和现在的牛仔服没多少区别)在街上走走也觉得挺光彩。
 

2)开始入道
   一年后我干上了平生第一份技术工种,修汽车。但磨难也接踵而至。现在知道汽车上的每一个部件从物理上,力学上都有些说道。但那时哪里懂得。自认识得几个字,就买来《汽车维修》,《发动机原理》的书看,以为是小说。这一看,头顿时就大了一圈。什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这些闻所未闻的述语一起冒了出来。这些是啥?此时才领悟到书到用时方知少啊。后悔当初为什么没记住我的那些中学老师,没和他们搞好关系。愁苦数日,没办法,只好找到单位里一技术员(一个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工程师)请教。技术员人挺热情,拿起我的书翻看了一会告诉我,那些是代数,高中里学的。末了还关怀的问,你高中没毕业吗?让我淌汗!其实如果不看书,跟着老师傅后面学也能混下去,但我心有不甘,还是想从理论上搞懂。于是一段自学成才之路就此开始,呵呵。记得那是72年刚过完春节,我从家里抱回了一摞姐姐曾经用过的初高中课本,躺在宿舍里从初一开始看起。宿舍坐落在一水库边上,离车间很近。水库很大,水库的对面是延绵起伏江南丘陵,景色逸人,也很安静。平时没汽车修时我总呆在宿舍里。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个学习的好环境。从那一天起直到77年高考之前我再也没离开过书本。

 

3) 废寝忘食
   我的自学是从初中的数学开始。72年结束之前我就看完了全部初中数学课程。有没有全懂不知道,反正书中的所有习题我是一题不拉的全部做完了,而且好象都对,呵呵。这让我信心大增。想想这自学也没什么,不就看看书做做题吗。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拿起高中的课本接着干。但问题又来了。我姐姐是读完高一后插队的,所以我当时也只能找到一本高中课本,根据我那进度,估计两月就能完事,之后我该看什么呢?多年后我总结出,自学之难不在于能否看得懂课本,而在于看不清前面的路。以我那高小毕业的水平怎么能知道中学该学什么呢,又如何知道怎样循序渐进呢?因此走弯路是必然的。当时我找来手边能找到的所有教科书,只要我发觉其中有点新的内容,而我又能看得懂,就一本挨一本地往下啃。三角,几何,解析几何,也包括机械制图,几何画法(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等等,都在我所啃之列。而且越来越上隐:)。本来想学的汽车维修等业务书反倒被束之高阁了。到了74年我又开始瞄上了高等数学。托人从图书馆借来一套樊映川的《高等数学》夜以继日的研习。那个用功劲头一点都不比后来在南师大的经历差。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我这样“以学习为乐”的经历。而且当时好象也没什么目的性,纯粹是一爱好。与周围人比也自认为懂得很多,但多年后回头看我那时的臭水平,纯粹是一知半解。例如,微积分本是一种描述动态的数学,但我学完整套《高等数学》也没领悟到这一点。尽管如此,这一段自学的经历对我后来的求学经历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就是只习惯自学而不习惯听老师讲,以致课堂效果极差。


4) 大学梦圆
   我开始蒙生上大学的念头是74年。大概自72年开始本单位有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机会。前两年自知才疏学浅,未敢造次。到了74年自认已经很有学问了:),于是也天真地去报名参加“推荐”。单位里倒也装模作样的搞了一次考试,但成绩始终未公布。最后决定谁去也一直是暗厢操作。其实什么人能成“工农兵大学生”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必累述了。另外我也知道自己算不上“根红苗正”(父亲曾在旧政府里做过事),对于未能被“推荐”也并不很意外。如果说多少构成点精神打击,那与我后来的经历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有了这次经历后我再也未报名去出那个臭气了,呵呵。不过对自学我始终未放弃。尽管我已经打算与世无争,但在那个年代自学这种事也会经常遭到政治上的干扰。某些领导对我成天价抱着个书本好象就气不打一处来。曾有“领导”当面指着我的鼻子对我说:“ZN,the Communist Party 永远不需要你这样的人”。好在 the Communist Party 还没由他说了算:)。到了75年时,社会上,也包括我所在的单位里,学习的风气渐渐浓起来,(现在我们知道那是邓上台后拨乱反正的结果,但那时我对政治并不敏感。)我在单位里也渐渐的变得不同凡响了。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向我请教学习的问题,我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学习顾问。大概领导们也看我是茅缸里的鹅卵石,又臭又硬,没法改造了,也不来批评我了,甚至有工作也不来叫我,这可正中我下怀。:)。我成了一地道的自学“专业户”。
我开始知道将要恢复高考大概是77年的夏秋之交。具体时间不记得了。我是从我母亲的一个朋友那里听说的。那人曾是丹阳中学的校长,后来做过几年的省教委领导,因此我认为消息可靠。我当时的感觉象是被打了一针嘛啡,兴奋无比。没等休假完毕就赶回单位。我之所以如此只争朝夕,是想在最短时间内补上所有我尚未学习过的中学教学内容,尤其是化学。因为我已自学过数学与物理。另外,对于语文我即使有时间学也没那兴趣,就只好随它去了。我也不记得当时从哪里找来六本一套的中学化学书,几乎是用一个星期一本的速度将其啃完。虽然是囫囵吞枣式,但对我后来的高考却贡献良多。我最记得高考中有一道关于银镜反应的化学题,当时在我那考场里(多数是我们单位的人)几乎没人做出来,但我知道我做出来了,因为我刚看过不久。呵呵。
高考前的那两个月我将自己关在宿舍里,几乎足不出户,除了去食堂吃饭。当然,也没修过一辆汽车,真正的 communism 啊。要是放在现在的市场社会主义,慢说几个月不工作,就是几周或几天不工作也早被领导炒掉了。
    那一次,我们单位有50多人报名参加高考。最终录取了四个。其中两个在南师大(另一个在南师体育系),另两个在中专(南京师范学校)。

 

      我们单位的全称是:南京市石膏矿。位于南京以东30公里。石膏作为水泥中的添加剂(凝结剂)有大量的需求。南京石膏矿1968年被勘探到,其蕴藏量至今仍是亚洲第二。70年许世友一声令下,南京市当年的2300多初高中毕业生加上一个营的解放军工兵开了进去,成为这个矿的首批建设者。71和72年又陆续分来一些毕业生加上全国各地调来一些技术人员和老工人。72年以后解放军工兵退了出去,但仍留下一些营团干部做为管理者。鼎盛时期有3000多人,其中初高中毕业生肯定占到90%以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