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77年高考
江苏海门市天补中学 姜启时 2007-5-31
17:20:36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 我有幸参加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回想往事, 感慨万千。
十年文革,国运衰微。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宣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卫星上天,红旗(就要)落地”,四人帮称,不能把高校招生当成“读书做官的阶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1977年8月,复出工作的邓小平顶着重重压力,努力恢复高考制度,
邓小平果断指出:“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大学,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招生,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1977年10月21日, 有线广播播送了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在全国恢复高考的通知,
我凝声屏气,一字不漏地听完广播,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一切在久违了10年之后,突然来临,就像做梦一样。我是“老三届”(指1966、1967、1968年)高中毕业生,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如雷贯耳, 使得被禁锢了10年的思想,露出了开放的曙光。恢复高考象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憾了整个中华大地,
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当时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青年,年龄也参差不齐,当时报名时, 我29岁, 已结婚, 我妹妹是应届高中毕业生,
年龄只有16岁,恢复高考给每一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力,
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十年废学,“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了不少人的精神深处,要让我们进行这样的考试,并非一桩容易的事,
十年间,我的手上被镰刀、锄头打满了老茧,对于考卷,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事物,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报名参加这一考试,心想“一颗红心、两个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考不上批判四人帮。
1977年报名参加考试的全国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而十年废学,被堵在了大学校门外的知识青年则达到3000万人之多,这就出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独特景观。由于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次高考,
报考的考生众多, 我所在的国强公社(乡), 报考人数达800多人, 高考辅导只能在公社大礼堂进行, 由于白天“抓革命, 促生产”,
辅导往往安排在晚上, 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 许多考生没有自行车, 往往徒步十几里来听课, 当时正值冬季, 特别寒冷, 西北风特别大,
有时雨夹雪, 有些考生满身泥巴走进课堂, 途中艰辛, 可想而知。 在几百人的大课堂上, 老师讲, 考生洗耳恭听, 认真做着笔录, 十分虔诚,
当时学习气氛特别好, 静得连一枝铅笔落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恢复高考这一决策激活了整个社会,当时,读书的身影随处可见,书店的长龙司空见惯。
1977年冬天,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 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 唯一在冬天举行的考试,
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可以说, 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1977年冬天的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各省命题考试,
由于考生特多, 江苏省采用先预考, 进过筛选后再参加高考的方案,我所在的国强公社800多考生参加预考, 最终只有60位参加正式高考,
高考后被录取的只有6人, 当时我兄妹二人都被录取, 一时在乡邻中传为佳话。
当年的高考由各省、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江苏高考语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苦战》,
题目来自叶剑英元帅的一首《攻关》诗, 全诗:“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 对于参加过战天斗地十年的我,
作文不算难, 顺利完成。在高考前两年, 我当过代课教师, 任教过高中数、理、化三科, 因此数学、理化两卷考下来, 感觉良好, 数学有把握满分,
理化有望接近满分。当时还在“突出政治”, 对政治考试我有点犯难, 复习时, 估计会考全文为206个字的“党的基本路线”
(内容为四个“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阶级斗争, 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 念念不忘突出政治, 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还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内容), 政治试卷发下来, 不出所料, 果然考了党的基本路线, 我一阵心喜, 快笔疾书, 写好后数了字数, 仅190字,
这时心里急得一团糟, 搜索枯肠, 再而想不出漏了哪几个字。当时的考题其实并不太难,一个现在的合格中学生都可以轻松地考个好成绩,
但是,对于当时一些青年来说,这却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都难的事情, 而对于满身疮痍的中国来说,
却也别无他途,只好降格以求,以便尽快培养出一批大学生,用以替补这台庞大机器上严重稀缺的零部件。
由于当时学生知识匮乏,基础薄弱,面对今天看来十分简单考卷, 却双目圆睁而答不上来,
有的考生风趣地在考卷上写出打油诗:“双目圆睁视考题,颗颗汗珠往下滴。试题一道也不会,手握钢笔心着急。回忆四害横行日,万丈怒火腾心底。钢笔化作锋利剑,誓剁王张江姚为肉泥”
。考生深感四人帮害人之深、误国之重。
有趣的是,
参加1977年高考的人群年龄严重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始醒人事。1977年高考共招生录取了40万多名大学生,录取比例仅100:1左右,
2007年全国高校招生567万,当年的招生与今日大学2:1的录取比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不可同日而语。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亿万学子的命运,当年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 妹妹考取了南通大学,
无比兴奋地跨进了大学校门,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我兄弟姐妹这个大家庭里已有了十多位大学生, 还有多位硕士生、留学生, 我儿子姜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后留学美国林肯大学获双硕士学位, 女儿姜海英南京医科大学毕业, 即将赴国外攻读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4年这一年,
侄儿姜松、外甥女吴斐同时以高分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亿万中国人从高考制度的恢复, 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看到了祖国的明天。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继续革命”斗争哲学终于寿终正寝,一个个思想禁区被突破,它是中国社会新世纪到来时的号角,吹响了一个新时代胜利进军的凯歌。恢复高考的意义还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粉碎“左”的思想枷锁的突出典型,
成为推倒文化大革命的突出典型, 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1977年的高考永远留存在我心中的记忆里。
(2500字)
电话: 0513-82092856
E: jqs2006jqs@163.com tz82092856@163.com
邮址: 226111 江苏海门市天补中学 姜启时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