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之旅(十一) 姜启时 / 文 2015.1.14 加拿大的历史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面积998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2014年)。加拿大东北隔巴芬湾与格陵兰岛相望,西北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接壤,南界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大多数居民是欧洲移民后代,其中英裔和法裔最多,分别约占44%和30%。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首都渥太华。 “加拿大”据称来源于印第安语中意为“部落”的“加纳塔”一词。加拿大的历史没有戏剧性的革命及虐杀,也没有出现大作家、艺术家以及载于世界史教科书上的大人物。本来加拿大的历史是从印第安和爱斯基摩等原住民的历史开始的,10世纪以后,西欧的足迹才开始踏上这片土地。最初先是海盗来到加拿大东部,此后从欧洲人进行探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北美大陆的历史在此阶段迅速展开。虽并不华丽多姿,但的确闪耀着其自身的戏剧色彩。 加拿大早期历史,约3万年前开始经由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相连的陆地,由亚洲迁移至加拿大的土著居民,应是最早抵达的人类。除了一部分定居在加拿大之外,其他人继续向南迁移。
土著居民和欧洲人在加拿大的首次接触大概要追溯到一千年前左右,当时一个来自冰岛的诺曼底人在纽芬兰住了一段时间。但在此后的600年之后,才有大批的欧洲人来到。 第一个遥远的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探险家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富饶市场的新路线,纷纷向北美洲来发现新领地。他们分别在加拿大的不同地区建立了新据点。其中法国人多沿着圣劳伦斯河、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英国人则集中在哈德逊湾和大西洋沿岸。虽然探险家如凯彼特(Cabot)、卡地亚(Cartier)和尚普兰(Champlain)始终没有发现航向印度和中国的路线,但是他们在加拿大发现了许多同样具有价值的东西,诸如富饶的渔场和数量惊人的海狸、狐狸和熊等,这些动物的毛皮都价值不菲。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到17世纪初才开始正式在加拿大定居。
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在远古时期,从亚洲东北部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16世纪,印第安人约有20万左右,分为四个主要群体:①东北林地印第安人(主要群体称为阿尔衮琴人);②圣劳伦斯谷地印第安人(主要群体称为易洛魁人和休伦人);③平原印第安人;④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大部分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使用石器工具,用兽皮制作衣服。易洛魁人是半定居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当时印第安人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组成氏族、部落或部落群。易洛魁人已形成部落联盟。 加拿大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远古时期从亚洲东北部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印第安人。10-11世纪,北欧人从格陵兰岛渡海来到今纽芬兰省海岸。16世纪,法国航海家首次登陆加拿大东海岸,并把这一带称为“新法兰西”。17世纪初,欧洲人开始殖民加拿大,随后法、英殖民者就这块新大陆的控制权发生多次战争,最终英国取得了胜利。 19世纪中叶,加拿大成立了联邦制国家--加拿大自治领。1931年,加拿大在英联邦内获完全独立。
16世纪,人口达到20万。他们多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使用石器工具,用兽皮制作衣服。部分人为半定居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10-11世纪,北欧人从格陵兰岛渡海来到今纽芬兰省海岸。16世纪是探险家的世纪。许多航海家为了寻找黄金和通向亚洲的西北通道,纷纷扬帆北美,从南至北探察了大西洋沿岸,揭开了北美新大陆的帷幕。 1534年法国航海家多次到加拿大东海岸探险,并把这一带称为“新法兰西”。他们行至圣劳伦斯湾,沿圣劳伦斯河上行,到达今魁北克、蒙特利尔地区,打开了通往加拿大内陆的道路。新法兰西殖民时期 17世纪初,欧洲人开始殖民加拿大。1603- l608年,法国人在芬地湾建立居留地,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城。新法兰西逐渐发展成为皮毛贸易基地。1663年,新法兰西殖民地成为法国的一个行省。18世纪初,其统治范围北达哈得孙湾,西至大湖区,南到密西西比河口,建立了以新奥尔良城为中心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法国的皮毛营商、探险家和传教士还深入到西部地区。 英国殖民时期 17世纪,英国、法国展开了争夺加拿大的斗争。1670年,英国占领纽芬兰岛,并宣布对哈得孙湾及其周围地区拥有主权和贸易垄断权。形成从南、北两面对圣劳伦斯河流域的法国领地夹击之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年)结束后,哈得孙湾地区、纽芬兰和新斯科舍归属英国。 1759-1760年,英国占领了魁北克和蒙特利尔,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后,签定《巴黎和约》,新法兰西殖民地转属英国,加拿大成为英国殖民地。1793年,苏格兰移民、探险家A·麦肯齐沿皮斯河越过落基山脉,到达太平洋沿岸,首次完成了横跨大陆的探险。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向加拿大移民激增,殖民地经济发生变化。 1837年,加拿大爆发小规模武装起义,迫使英当局进行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发展。运河的开挖、铁路的修筑使东部各孤立地区的经济联成了一体。并开始向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移民,19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在英国的支持下进入谋求联合和争取自治的时期,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北美法》,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和新不伦陆克联合成立了联邦制国家加拿大自治领。此间,加拿大形成两大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1870年加拿大自治领以30万英镑和部分土地为代价从英国手中取得西部、西北部的土地所有权,先后建立了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艾伯塔省和西北地区、育空地区。 1871年和1873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和爱德华王子岛加入联邦。至此,除纽芬兰外,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半个北美大陆已统一于加拿大自治领中,1880年英国政府将北极群岛交给加拿大。
近代发展时期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建成,以铁路为主的全国交通运辅网开始形成。大批移民西进,大片土地被开垦,农场数目激增,西部草原成为世界最大谷仓之一。新的矿产资源接连被发现,采矿、电力、钢铁、铁路设备、农业机械等近代工业部门发展。一批新城市出现,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加拿大资本主义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均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对加拿大的控制。
1926年,英国承认加的“平等地位”,加始获外交独立权。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 1931年,加拿大在英联邦内获完全独立。1949年英国将纽芬兰岛移交给加拿大。1949年,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 麦克唐纳政府为发展经济,大力组织向西部移民,开发西部;1872~1881年修建了横贯大陆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加拿大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8年在弗雷泽河沿岸和1896年在育空河支流克朗代克出现了两次淘金热。这期间还发现了镍、银、镭及其他金属矿,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主要矿产国。加拿大在向西部扩张领土的过程中,以L.D.里埃尔为首的梅蒂人和部分印第安人为维护自由和生存权利,反对民族压迫两次举行起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加拿大20世纪初,自由党领袖W.洛里埃执政时期,加拿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横贯大陆铁路干线的完成,大批移民涌向西部开办农场。西部人口剧增,农业区域不断扩大,谷物产量成倍增长,西部草原区成为世界最大的谷仓之一。近代工业,包括采矿、电力、钢铁、铁路设备、农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以铁路为主的全国交通运输网开始形成。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新城市。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拿大在英国之后对德宣战。战争期间,全国动员兵力近60万人,还承担大量军需物资供应任务。大战结束后,国内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工人运动有所发展。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1970年按入口平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3位。1976年以来,参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首脑会议,成为西方七大国中的一员。1982年,《加拿大宪法法案》取代《英属北美法》,成为加拿大宪法。 1921年,自由党领袖W.L.M.金执政。加拿大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农业进入机械化阶段。1920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总产值超过对英国的出口总值。美国在加拿大的投资也增长很快。加拿大与美国联系日益密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加强争取自主权,特别是外交自主权的斗争。加拿大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参加了战后巴黎和约的签字,并加入了国际联盟。1926年,英帝国会议宣布自治领与英国具有平等地位,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完全独立的地位。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加拿大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亦为英联邦成员国。 20年代末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打击了加拿大。为了度过危机,1935年保守党R.B.贝内特政府促使议会通过了《加拿大新政法案》,采取提高关税,增发失业救济金等措施,但都未能使人民摆脱困难。危机时期,出现以西部为基地的“平民合作联盟”和阿尔伯达省的社会信用党等宣传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和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 9月9日加拿大对德宣战。1940年8月,美国总统与加拿大总理在奥格登斯堡达成协议,宣布成立加美联合防务常设委员会。1941年 4月,两国为了最大限度生产军工产品决定互相提供资源。战争期间,加拿大动员兵力约 100万人。 加拿大军队参加了守卫香港的战役,并在欧洲战场作战。加拿大向英国提供财政资金,生产大量武器和军备,向英联邦成员国和其他参战国提供军事物资。
加拿大援助中国抗日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H.N.白求恩大夫率领医疗队于1938年来到中国的抗日斗争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
1949年,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与美国签订了北美防空协定,美国对加拿大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进一步扩大,形成加拿大依赖美国的局面。60年代以来,加拿大人民反对外资控制,维护民族独立,并采取措施加速发展本国经济。 战后,加拿大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7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加拿大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居第 3位。1976年以来,加拿大参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举行的经济首脑会议,成为西方七大国之一。 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危机。自由党P.E.特鲁多政府采取一些措施缓和联邦政府与魁北克省的矛盾,防止国家分裂,但未根本解决问题。1984年进步保守党M.B.马尔罗尼政府执政后,强调“民族和解”和“振兴经济”。魁北克省执政党魁北克人党决定在竞选纲领中不再提出“独立”要求,从而结束了魁北克独立运动与联邦政府对抗的局面。
加拿大建国以来一直沿用英属北美法作为宪法,80年代初,特鲁多政府与地方各省进行了多次协商,就收回和修改宪法的方案达成协议,并经议会通过决定,正式向英国提出收回宪法要求。1982年3月,英国议会正式同意把《英属北美法》送回加拿大,由加拿大修改成为自己的新宪法。4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联邦的领袖在渥太华签署新的1982年《宪法法案》,取代《英属北美法》。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过加拿大的温哥华。
自1970年10月13日,中加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友好交流频繁,经贸发展迅速。2003年10月,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加拿大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1月,加拿大总理马丁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 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8年来首次访问加拿大。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加双边贸易总额达155.1亿美元,同比增长55%。截至2004年12月,加拿大在华直接投资项目达7900多个,协议投资额140多亿美元,实际投资约45亿美元。中国在加投资项目也已达173个,投资额达4.67亿美元。 加拿大的移民及贸易 在18世纪英法帝国瓦解后,北美洲就成为了英法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舞台。1759年魁北克市归属英国后,巴黎条约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法国领地割让给了英国,但在纽芬兰岛附近的圣皮耶岛和米魁兰岛仍为法国所有。在英国的统治下,六万五千个法裔居民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保存其传统、语言和文化。为了缓和潜在的种族仇视,英国人于1774年通过了魁北克法案,正式承认了法国的民法,也确保了法裔居民的宗教和语言自由。 1776年美国独立后,大批说英语的移民涌入加拿大。这些效忠大英帝国的保皇主义分子希望能在加拿大寻求庇护。他们主要居住在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等殖民地和大湖区沿岸。 1791年人口的持续增长致使上加拿大(现安大略省)和下加拿大(现魁北克省)建立。这两个行政区都有各自的统治机构。 在1837年和1838年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都发生了叛乱。1848年两地都被授于了除外交之外的统治权。尽管加拿大不断地取得了自治权,但依然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国家的诞生 英国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等地不断发展繁荣。然而,在南北战争后更为强大的美国使得一些政治家意识到,所有的英国殖民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御美国可能的侵略。 在1867年7月1日,依据英国的北美法案,东加拿大、西加拿大、新斯科舍和新不伦瑞克共同组成了加拿大自治领。这个新国家的政府制度基本为英国的国会制度。总督为王室代表、国会由参、众议院组成。国会有权对有关国家利益的事务(诸如税收和国防等)进行立法,而各省则有权对有关“特殊”利益的事务(诸如财产、公民权和教育等)进行立法。国家的成长 联邦成立后,加拿大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个国家。一个省接着一个省出现在了加拿大地图上。同时,移民日益增多,特别是向西部的移民。1913年移民至加拿大的人数达到了40万人的顶峰。世界大战前,加拿大得益于繁荣的世界经济,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和农业。加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战后的国际联盟中建立起了有别于英国的独立形象。1931年,《西敏法案》(the Statute of Westminster)的通过巩固了加拿大宪法自治权。1929年全球经济大衰退使加拿大的事业率达到了25%。阿尔伯达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马尼托巴省也同时因旱灾而损失惨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在军需的供给上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刺激了国内经济的恢苏,在战后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的经济持续扩张。经济的发展,加上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诸如家庭补贴、老年津贴、普遍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给加拿大人带来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活。加拿大的移民潮也有了显著变化。 二战前,大多数的移民来自不列颠群岛或东欧。1945年后,越来越多的移民来自南欧、亚洲、南美和加勒比海群岛,这也丰富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新联邦的酝酿 近二十多年来,加拿大人再次面临了国家本体的一些根本问题。在1980年和1995年,多数法裔魁北克人投票反对有关魁北克拥有更多政治自主权的决议,在这两次公民投票表决中,多数人仍希望保持国家的完整。1982年签署了《宪法法案》。新宪法及其中的《人权和自由宪章》重新定义了联邦和各省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并进一步确立了个人和各个种族团体的权利。 1987年的《米其湖条约》(Meech Lake Accord)和1991年的《沙洛特条约》(Charlottetown Accord)都是为了改革宪法体制而制定的。《米其湖条约》由于在立法上没有得到所有省份和地方的承认而未能生效;而《沙洛特条约》本将改革参议院并对宪法作出重大调整,却在1992年10月26日的全民投票表决中遭到大多数加拿大人的否决。由英、法两个一直是对立的民族所创建,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语言和宗教,以及原先的土著居民,加之本身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加拿大注定成为一个折中的国家。求同存异是加拿大的座右铭。温和与容忍是加拿大联邦的特色,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础。 1867年7月1日,英国议会通过了《BRITISH NORTH AMERICA [BNA] ACT OF 1867》(北美法律),正式承认加拿大自治权,以ONTARIO,QUEBEC,NOVA SCOTIA,NEW BRUNSWICK四省形成加拿大联邦,7月1日也被定为加拿大的国庆日。以后其他省区逐步加入联邦,1999-2000年3月NUNAVUT成为10个省,2个特区之后的第13个区域加入联邦。 1931年,加拿大的内政外交正式脱离了英国的从属关系,得到了完全的自治权,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后获得与英国议会平等的立法权。 1945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于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稳固了其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地位。 1965年,加拿大制定了自己的国歌,国旗。 1882年4月17日,英女皇在OTTAWA 宣布加拿大在立法上脱离英国,并签署《加拿大宪法草案》即现行的加拿大宪法。加拿大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宪法,主要由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通过的宪法法案所构成,其中包括1867年在英国议会通过的《不列颠北美法案》、1867年-1975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及1982年在加拿大议会通过的《1982年宪法法案》。 根据宪法,加拿大实行联邦议会制,国家元首为英国女王,由总督代表女王执掌国家的行政权。总督由总理提命,女王任命。联邦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由总督签署后成为法律。总督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政府为内阁制,是执行机构。由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其领袖任总理,领导内阁。加拿大总督制 经济: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较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加拿大以贸易立国,对外资、外贸依赖很大。加拿大地域辽阔,森林、矿藏、能源等资源丰富。矿产有60余种,其中镍、锌、铂、石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铀、金、镉、铋、石膏居世界第二位。铜、铁、铅、钾、硫磺、钴、铬、钼等产量丰富。阿伯塔省富含油沙,可开采的储量为4000亿桶,占全国石油产量的17%,辛克卢德油田为世界最大的油沙矿。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80亿桶。森林资源丰富,覆盖面积达440万平方公里,产材林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领土面积的44%和29%;木材总蓄积量为172.3亿立方米。每年出口大量木材、纤维板和新闻纸。 工业以石油、金属冶炼、造纸为主,农业以麦类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大麦、亚麻、燕麦、油菜籽、玉米等作物。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16%,其中已耕地面积约68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8%。加领土面积中有89万平方公里由谈水覆盖,淡水资源占世界的9%。渔业很发达,75%的渔产品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鱼产品出口国。加旅游业也十分发达,在世界旅游收入最高的国家中排名第九。 加拿大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民主和尊重人权、宣传加文化价值观置于其对外政策的首位。美国是加拿大的主要盟国,两国关系密切,加历届政府都把对美关系摆在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 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加拿大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始于1780年,到了18世纪末,广州的丝绸、杭州的茶叶和景德镇的瓷器就远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皮毛和木材也运销中国。 加拿大的中国学生 到加拿大读高中的中国学生在过去的八年里增加50倍,呈“井喷”之势,这种势头还会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到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要度过四年的高中生活,作为家长,一定最关心孩子在加拿大该上什么样的高中。 小留学生到美国上高中,无外乎几种选择,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私立高中又分为走读高中和寄宿高中。 一般加拿大公立高中由政府出经费,对学生实行义务教育,教材也由学校提供,学校的硬件条件比较好,老师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拿到教师证后才可以在公校执教。公立高中学生数量多,一个年级的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学生的家庭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 私立学校办学规模不大,一般是从学前班一直连到高中共几百学生,走的是“小而精”的办学路线。与公立学校相比,私校师生比例较高,学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上大学的辅导准备工作,这方面是公立高中无法企及的。另一方面,私校的主要收入是学费,除此之外,教材费、校服、午餐(比公校贵),和各种名目的捐款赞助加起来,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近几年在各类高中里都能看到中国小留学生的身影。 公立学校的小留学生都是以交换学生的名义来的。优点是除了中介费用,上学和住宿都是免费的,一般是住在加拿大人家里。缺点是只能读一年,第二年要么转学上私立,要么回国继续上高中。另外就是所上高中和所住的人家都是由专门机构指定,自己没法选择,好坏全看个人运气。下面说说几个小留学生。 女孩B来自上海,读11年级,个性开朗,善与人交际,还会打扮自己,所以在同学中挺受欢迎,学习也很快就跟上去了。一年之后,颇有经济实力的父母把她转到所在城市最好的私立高中,女孩说:“父母既然花钱让我读这样的高中,当然是希望我能上好的大学,我也希望不辜负他们。” 女孩C同样来自上海,对学校的印象却跟B有很大不同,她说除了英文以外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什么,数理化都不如国内教的。这个女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在一千多人的公立学校里她觉得自己很孤独。一年后,她回上海去了,并且说将来不准备来美国上大学。这样的留学结果一定是她的父母送她出来时没有想到的。
加拿大高中不像国内的学校那样有固定的班级,加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一堂课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是常有的事。一天六七节课,学生像走马灯一样在各个老师的教室间穿梭,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一定要有非常开朗外向的性格,主动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否则很难在短时间里熟悉同学,进而融入校园生活。 数量众多的加拿大私立高中,就像私立大学一样,虽然都是学费不菲,可是质量和声誉却相差甚远。 在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两所顶尖的私立高中,非住宿的学费也要每年两万美元(人民币11万元)左右。这些学校学生人数与公立相比少很多,一般每个年级在百人以内。因为学校实力雄厚,所以聘用的老师水平高,责任心强,课程难度大大高于公立学校。可以说学生在私立学校里可以得到一流的教育。 顶尖的私立高中一般不愁生源,有的时候本地学生想进去都要先在候补名单上等一段时间。所以他们对外国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不是花钱就可以进去的。 私立学校里的学生很多来自当地上层主流家庭,家长一般是医生、律师、大学教授、公司老板等等,当然也有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视子女教育的当地华人也开始把孩子送进私立高中。不过再优越的外部环境也不能担保学生最后能进名校之门。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所高中的升学报告,八十多个学生最后的去向从常青藤名校到普通州立大学,甚至是社区大学都有。 普通的私立学校,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学校,一年的学费从六千加元到一万加元不等。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每个年级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因为老师的工资和福利低于公立学校,所以这些学校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水平也参差不齐。我曾经在这样的一所学校当了两年的中文老师,当时很纳闷,学校并不比同一学区的公立学校质量好,家长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送孩子来?后来了解到,一些加拿大家庭有这样的传统,他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圈子里长大,不喜欢上大杂烩似的公立学校。学校里每个年级只有二三十个学生,校方在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上对老师要求很严,有时感觉简直像是对客户的关系,不敢有一丝的得罪。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豆芽菜,往往很自我和缺乏向上努力的锐气。 一个从深圳来的男孩,高大帅气阳光,报到时陪同他来的妈妈跟我谈话时流露出对孩子未来很高的期望。可是过了几个月男孩说他有点失望:学校太小了,高中每个年级只有不到二十人,很多AP课都没有开设,体育活动也不够丰富。最重要的是同学里很多是公子哥型的,功课上不努力,还常常抱怨老师教的难,给分严等等。男孩担心在这样的学校里将来无法考上好大学。显然,学校的真实状况与他以及他的家长的预期相差甚远。 近几年,这些普通的私立高中开始把中国留学生当作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不断扩大招生。在一所天主教学校,从学前班到高中十二年级共有250多名学生,其中高中部的中国小留学生竟然有50多人,占高中生总数的一半多。试想想,如果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是中国人,那还不如在国内上国际学校呢。 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来说,送孩子到寄宿私立高中是最省心的办法。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学校负责,省去了找寄宿家庭的麻烦。大部分寄宿学校校规很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都有规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会降低吸毒、酗酒、交坏朋友的几率。 称这样的学校为贵族学校,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都有较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声誉很高。另一方面是真“贵”啊!大部分学校一年的花销(学费加生生活费)在五到六万美元(人民币30万元左右)之间。这样算下来,如果高中毕业孩子继续在美国上大学,家长就要准备好大约五十万美元(人民币300万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寄宿学校里也出现了中国学生“扎堆儿”的现象,甚至一个宿舍里住的都是中国学生。以至于有中国家长向学校抱怨:“我们送孩子到这样的学校是为了跟美国同学住在一起提高英语,不是为了跟中国学生住一起打游戏。” 面对形形色色的加拿大高中,家长在准备把孩子送出来的时候,一方面要掂量自己的腰包,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学校做全面的了解,比如通过在加拿大的亲朋好友或是其他信息渠道,了解学校在当地的排名、师资、学生组成,以及升学信息等等,尽量减少盲目性,使孩子在加拿大的高中生活学有所得,使家长付出的昂贵学费物有所值。
姜启时电话:18912233130 E:jqs2006jqs@163.com 邮址:226100 江苏海门师山新村716幢401室 姜启时 QQ:598186783 名:jq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