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文化的交匯點 ---伊斯坦布爾印象之一 [鳳凰城] 文若
索非亞博物館 - 帥致若攝
阿拉伯經文的大園盤與天使畫像共存於大穹頂下方 - 帥致若攝
清洗出来的残缺的基督圣像 - 帥致若攝
前不久,當我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回來後,有幾位見多識廣的朋友不約而同地問,上了橫跨歐、亞兩大陸的海峽大橋,在城市的歐亞兩大洲之間游逛嗎?去了土耳其浴室嗎?還建議我把這些寫出來。他們說的都是伊斯坦布爾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可我印象最深的是伊斯坦布爾的索非亞大教堂,它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廟改建為教堂、並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歷史建築。
伊斯坦布爾是有着三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世界名城,它位於巴爾干半島的東端,扼住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作為歐亞兩洲分界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從城中穿過,將這座古城一份為二,伊斯坦布爾也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歐亞兩洲的城市。
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在這裡建立了東羅馬帝國的純正基督教首都,叫君士坦丁堡。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針對地中海東岸的伊斯蘭教國家發動的宗教戰爭,十字軍的九次東征行動,有東羅馬帝國參與,也與君士坦丁堡的興衰有關。公元1453年,土耳其奧斯曼的蘇丹王攻下了它,把它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是伊斯蘭教文化統治時期,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因此基督教和伊斯蘭兩大文化在這裡交匯,而彙集最為典型的地方,就是索非亞大教堂。
這裡最早是索非亞神廟,是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上帝的智慧之神索非亞,在公元325年建造的,後損於戰亂。公元六世紀又由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命令原地建造成索非亞大教堂,設計人是一位物理學家和一位數學家。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了一萬名工人、大量黃金,花費了六年光陰建造成的。它在17世紀梵迪崗聖彼得大教堂建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從六世紀到十五世紀,它是東羅馬帝國的宮廷教堂,在近千年的時間里,這座教堂曾是基督徒世界最大的膜拜地。
公元十五世紀,土耳其奧斯曼蘇丹王穆罕默德率領大軍攻打君士坦丁堡,他望着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大拱頂,對臣下說,一定要攻下君士坦丁堡,要將教堂變成世界伊斯蘭聖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土耳其奧斯曼國王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並沒有像許多戰勝者一樣,毀掉這座基督教的建築,而是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佔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還圍繞着大教堂修建了四個高大的尖塔,即清真寺建築的特徵 - 宣教塔,索非亞大教堂的外貌就變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
從那時,索非亞大教堂就變成了清真寺。每日定時定點,索非亞清真寺周圍的四個高大的宣教塔上,就會傳來呼喊聲,呼喊穆斯林們出來朝拜。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被譽為土耳其人國父的凱末爾總統在1935年將其改為國家博物館,即阿亞.索非亞博物館,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從此,這裡不再有任何宗教活動,成了一處遊客必到的參觀勝地。
因此,我們首選的就是參觀索非亞博物館。當我們穿過前廳,一進入中央大廳,首先就被那巨大的圓頂震撼。真難以想象,一千五百年前的人是如何用石塊建成這樣一個無梁無柱的大穹頂的?中央大穹窿圓頂直徑33米,頂部離地55米,相當於二十層樓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圓頂之一。大穹窿東西兩端連接着兩個小穹窿圓頂,每個小圓頂又連接更小的圓頂。據說這種結構是非常符合建築力學原理的。教堂內由圓柱分隔成三條側廊。穹窿頂部和周圍牆上布滿色彩絢麗的馬賽克鑲嵌及大量精美的壁畫和雕塑。它總共佔地面積近八千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廳五千多平方米。
站在教堂里,最強烈的感受是空曠,人在這裡是那麼的渺小。因為我們去得早,光線比較灰暗,仰望巨大的穹窿圓頂,的確使人頭暈目眩。高不可攀的穹頂和氣勢恢弘的大理石柱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宗教感召力和威攝力。
近幾十年來,它的裡面一直搭了腳手架,技術人員在一點一點地清洗,揭開覆蓋在灰漿下的基督教時期的馬賽克鑲嵌畫。我們去的時候,看到高高的腳手架上,隱隱約約有人在工作;有一些基督教人物的鑲嵌畫,才被清洗出局部的畫面。這樣,長期被掩蓋的基督教壁畫經過逐年逐月的清洗,漸漸重見天日,基督教、伊斯蘭教兩教圖騰得以和平並存其中。
快到中午時,強烈的陽光透過中央穹窿圓頂基部的四十扇窗戶射入大廳,既照在聖母聖子的臉龐上,也照在教堂牆壁上六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上,圓盤上繪有阿拉伯文字的“萬物非主,唯有真主”,這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的象征。古老牆壁上模糊的聖像以及伊斯蘭風格的雕刻在無聲地訴說着這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而如今,兩者奇跡般地共處一起。
我們走到外面,再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座恢宏的建築。現在人們可以從內外兩種不同風格看到它複雜的經歷──漸漸揭開的內部的鑲嵌壁畫上有基督教的人物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基督教堂的大圓頂和典型的清真寺尖塔。教堂從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效果,它既有羅馬建築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
當人們回顧它的滄桑歷史時,也會產生其他的聯想。古今中外,戰勝者毀掉了多少寶貴的建築!中國的歷史上,從內戰的征服者到外敵入侵者,從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到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因此,我們除了佩服建造這座輝煌建築的設計師和無數的能工巧匠外,也感嘆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氣魄,土耳其奧斯曼國王的智慧,土耳其共和國國父的遠見。
正如朋友們所說的,伊斯坦布爾有太多值得看的地方。除了他們說的橫跨歐亞兩大陸的大橋,著名的土耳其浴室;還有座落在索非亞大教堂對面的“藍色清真寺”,這是除麥加聖地之外的世界上唯一的有六個宣禮塔的清真寺;此外,還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两座王宫;歐亞兩大洲山頭上隔海聳立的古堡,古羅馬的城牆;還有創建於1461年,佔地3萬平方米,內有4000家店鋪的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室內市場 - 大巴扎。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文化交匯點的生動見證。
另一位華裔科學家也對歷史很感興趣,他幾天來都與我們同行。當我們乘游船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來回穿梭於歐亞兩大陸之間,只見伊斯坦布爾兩岸的山丘上,猶太教堂、基督教堂與清真寺共處其間,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熠熠生輝。我們都认为这一次的旅行印象超过了以往的想象,伊斯坦布爾確實是一座了不起的世界歷史文明名城,有太多的地方值得參觀遊覽;但索非亞博物館是“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結合的集中地,是首屈一指、不可漏過的地方。尤其是在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地方不時地爆發衝突和戰爭的狀況下,甚至還有人揚言要公開燒毁古蘭經的今天,它的滄桑歷史給人們以太多的啟示。 (完稿於2010年9月22日)
|